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涪陵资讯] 涪陵发现大量宋蒙(元)战争时期礌石 将建古战场遗址公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查看11216 | 回复0 | 2018-6-19 14:5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3世纪中晚期,为抗拒蒙古军事扩张,南宋以重庆为中心修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涪陵龟陵城等都是这个防御体系一部分。

日前,文化遗产宣传月公众考古活动走进涪陵区龟陵城遗址,揭开这里是如何成为扼守山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重庆与巴蜀门户夔门江面咽喉的秘密。

江边小型半岛

龟陵城遗址位于涪陵区李渡新区马鞍街道办事处玉屏社区一组,东距涪陵城区10公里,处于长江北岸上桥河与长江交汇处,西临上桥河,南濒长江。

上桥河由南向北从龟陵城遗址西缘环绕流过,与东向的长江共同形成一处小型半岛。半岛所在区域是三台山,中部高四周低,整体地势较为险峻,除顶部外大部地区地形坡度较大。顶部略呈椭圆形,为遗址中心区。从长江南岸眺望,如一只墩坐江边的硕大乌龟,因此被称为龟陵城。

记者跟随考古工作者沿着林间小路往山上爬,如果不是因为下雨路滑,根本不会觉得难走,因为这条宽40厘米蜿蜒进龟陵城的小路完全是水泥路。当地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路原来是石板路,几年前龟陵城还住着一个生产队。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工作人员介绍,龟陵城又名三台砦,当地人俗称东堡砦。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涪州守臣阳立奉命于三台山筑城,更名三台砦。同年,涪州治所移于此,《宋史·地理志》载“咸淳二年移治三台山”,至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均为涪州治所所在地。

三级梯次布防

爬到山腰,就能看见高低错落的残墙断壁,随台地边缘和山脊走势砌筑,由山顶至山脚大致呈三级梯次布局。墙体多为条石垒砌,目测至少2米多高,1米多厚。虽然残破的城墙已经看不到战火硝烟痕迹,但是用手触摸一下长满青苔的墙体,依稀仍能感受到曾经的巍峨壮观。

“涪州隶属夔州路,为川东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屏蔽重庆、维系两川的要道。宋蒙之战中,涪州成为交战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龟陵城作为南宋末涪州州治,位于长江边三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系扼守山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重庆与巴蜀门户夔门江面的咽喉之地,在整个宋蒙(元)山城防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人员说。

为廓清龟陵城遗址布局,深化川渝地区南宋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龟陵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工作。经过考古发掘,龟陵城遗址文物遗存类型丰富,包括城墙、城门、炮台、建筑基址、道路、排水沟、蓄水池、题记等。山顶内城平面近“鱼”形,最高点为中部的王子顶(海拔308米),其余区域地势较平坦。周缘现存有城墙885米,东西两侧各设城门一座,环城圈构筑有炮台8座、排水沟7条、道路1条,城内有水塘1处、水井1眼、房址3座、建筑基址2处及大量礌石。

坚持抗敌14年

站在城内眺望,下方就是长江,能够清楚看见每一艘船。汽笛声声,打破龟陵城宁静,不远处杂草中隐约能看到城墙。

山顶内城以东、以南依山脊走势构筑一字城墙三道,将整个第三层台地分割为东、南、西三座城池。发掘结果显示,龟陵城据三台山三迭地势而筑,踞山围城。城址由山顶环城、北外城、东外城、南外城、西外城五部分组成,形成多重城垣布局、梯次防御的城防模式。

因为地势居高临下,沿途视线开阔的地方设有炮台,江上所有船只都处在打击范围内。试想,如果对方想通过长江运粮运兵,不可能顺利经过此段。

邻近江边一个夹角面,有一处高台,放眼望去一切尽收眼底。地表散落着大量宋蒙战争时期遗迹——礌石。古代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常见的攻防战,守城方都会用到灰瓶、炮子、滚木、礌石等武器。专家介绍,龟陵城出土的礌石,可推断是宋蒙战争遗迹,有扁球形、椭圆形、馒头形、正四面体形等多种。“礌石的发现,极大丰富了城址文化内涵。”考古工作人员说。

考古工作人员介绍,龟陵城始建于宋代,宋末一度为涪州治所三台砦,1280年被元军攻破后废弃。明末清初移民入川,钟氏家族入住城内,一度更名为钟堡寨,因发音所误也被称为东堡寨。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席卷楚、川地区,在此背景下,城址得以重修,主要利用山顶环城、北外城、南外城和东外城作为防御,西外城彻底废弃。

徘徊在遗址里,虽然历史在云卷云舒中悄然划过,但她依然静静地蜷卧在古城墙臂弯内,仿佛千年来从未改变。龟陵城的湮灭让人叹息,龟陵城遗迹让人流连。

据了解,待考古发掘工作完成,龟陵城遗址将打造成古战场遗址公园,以新的姿态延续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