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冯永辉:涪陵,我这一生的归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查看7771 | 回复0 | 2017-4-21 22:5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标题:冯永辉:涪陵,我这一生的归宿

冯永辉在工作中
□人物
冯永辉,男,45岁,四川省南充市人,涪陵区第五届人大代表,重庆缔之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焦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民建涪陵区委马鞍支部主委,民建涪陵区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李渡工商联常务副会长,涪陵区青年商会秘书长,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长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2009年3月,冯永辉来涪扎根。如今,8年过去,涪陵早已不是初识的那般模样,冯永辉没有“客在他乡”的无所适从,而是如鱼得水般成就着自己的事业。
他说:涪陵,是我这一生的归宿。
从深圳引进的“外乡人”
1992年,20岁的冯永辉从武警四川总队退伍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来到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开始了自己的闯荡生涯。
1995年,爱好文学的冯永辉毅然辞去了干得风生水起的工作,当起了职业作家。
1997年,冯永辉在香港回归全球征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成为内地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
此后,冯永辉又再次任性了一把,放下笔杆子,开始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立深圳缔之美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2009年,涪陵区政府到深圳,有意引进一家先进的物业管理公司,为涪陵新兴工业园区内的工业企业提供高标准的物业管理服务,缔之美企业是唯一候选企业。
只是,面对涪陵这个陌生的城市和环境,公司管理层没人愿意冒这个险。
或许是乡愁的指引,也或许是情感深处的呼唤,亦或许是人生际遇的必然,带着众人的不解,冯永辉离开已然成熟运营的公司,只身来到涪陵这个他从未来过的城市。
一切又从头开始。
“初到涪陵马鞍,看着陌生的一切,说实话,那时候我心里真没底。”冯永辉回忆,当时映在眼帘里的几乎全是农田,工业企业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
“最难的是找办公场所和招聘人员。”冯永辉说,作为一个“外乡人”,自己做每一件事都举步维艰,“例如在你们看来很简单的乘公交车,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点滴汇聚的“家乡情”
既然选择来到涪陵,脚就要站稳,根就要扎深。
找不到办公场所?不用担心,在李渡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冯永辉很快找到一间办公用房;没有资质证照做不了项目?不是难事,区房管局在假期里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帮助办理,让冯永辉顺利接到项目;只身一人找不到归属感?不必苦恼,在相关人员的介绍推荐下,冯永辉成为民建涪陵区委的一员……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多得有些甚至连冯永辉自己都记不清了。他说,对涪陵的热爱已融入自己的心灵。
此后,冯永辉在涪陵创立的重庆缔之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工作人员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400人,服务的工业企业也由原来的几家到现在的数十家。
不仅如此,通过企业互动交流、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冯永辉自身的提升也非常大。他说,近几年,涪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日新月异,自己必须鼓足干劲,一直往前,才能与这座城市一同成长。
感受涪陵热度做涪陵人
8年来,作为涪陵区引进的唯一物业服务企业,冯永辉做到了零安全事故、零客户投诉、零物管欠费率、零劳资纠纷。
在他看来,自己能够实现这几个目标的缘由,一方面在于他不把自己当“外乡人”看,另一方面他切身感受到涪陵既是一座非常有包容性的城市,更是一座带着温度令人感动的城市。
“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必当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冯永辉说,早在2012年,他就把妻子和孩子的户口从深圳转到了涪陵,成为了真正的“涪陵人”。
冯永辉认为,涪陵不仅是一个工业大区,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应是重点投入和打造的“涪陵名片”。
因此,2016年初,冯永辉成立重庆焦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文化名片”的打造。未来,冯永辉还计划成立一家旅游文化公司,打造体验式乡村旅游,助推涪陵旅游产业的发展。
“我热爱涪陵这座城市,它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的归宿。我将用我满腔的热情,为‘幸福涪陵’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冯永辉说。
□声音
在涪陵,我找到了我的存在感,体现了我的价值,实现了我的梦想。
我选择涪陵、扎根涪陵,是因为这里有我的舞台。
换句话来说,涪陵已经成为我这一生归宿的唯一选择。我将与涪陵一同成长,并为之奉献青春、智慧和汗水。
文图/首席记者 罗菲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