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涪陵榨菜火了,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出产一种茎部发达、叶柄下有乳状突起的青菜头。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头”。涪陵因盛产榨菜而被称为榨菜之乡。涪陵榨菜与德国的甜酸甘蓝、法国的酸黄瓜齐名,被誉为世界三大名腌菜。1951年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其中以“乌江牌”最为有名。 ![]() 美丽的重庆
清朝道光年间,忠州(今重庆忠县)人邱正富因为天天吃鸡鸭鱼鹅、大鱼大肉,致使食欲减退。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睡着了,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走过来,向他面授机宜:涪州(今重庆涪陵区)天子殿用包包菜做的泡菜最下饭。醒来后,他立即前往天子殿晋香。 ![]() 榨菜
老和尚用庙里自制的斋饭招待远道而来的香客。其中有一种泡菜,颜色青生生、入口脆嘣嘣、味道鲜嫩嫩,邱正富特别喜欢吃,急忙问老和尚是用什么菜做的。老和尚答道:本地包包菜。邱正富大喜,向老和尚讨了些种子以及栽种包包菜和制作泡菜的方法,心满意足地回忠州去了。 邱正富回家以后,按照老和尚传授的技法,种出了包包菜,然后制作成泡菜,虽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还是很好吃。他的食欲开始好起来,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可是第二年再种,菜怎么也长不出包包了。邱正富以为老和尚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晋香,并献上一大笔善资,再次讨回种子,可是仍然与第一次一样,头年灵验,第二年又长不出菜头。 ![]() 看着就流口水呀
邱正富一心想吃包包菜,只得到涪州天子殿以东的洗墨溪这个地方买下一块地,举家搬迁过去居住。从此以后,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咸菜享用,最后活到93岁,无疾而终。 这个是一个传说,但也不是没有根据。榨菜起源于涪陵城西面的邱寿安家。邱寿安,清光绪年间涪州城两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开设“荣生昌”酱厂,兼营多种腌菜业务,家中雇有资中人邓炳成负责干腌菜的采办整理和运输。 ![]()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带的青菜头丰收。邓看到菜多难于加T,与邱家妇女们商量,试着仿照大头菜的全形腌制法,将青菜头全部制成腌菜。制好后,邓顺便捎带两坛到宜昌供邱尝新。邱又用它待客,亲友及同行一致觉得鲜香可口,为其他酱腌菜所不及。邱顿生谋利之念,决定将它投入市场。 次年(1899年)正月,邱赶回老家,以邓炳成为技师安排大量制造青菜头腌菜。初腌后,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因而得名“榨菜”。当年生产80坛(每坛折合25千克),全部运销宜昌,获利十分可观。邱于是严令家人及长工保密加工方法,连年扩大生产和销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邱寿安之弟邱翰章因经商顺便捎运80坛试销上海。当时无人问津,邱在报上登广告,又以切细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场所分送行人,并附上吃法,产品渐为消费者接受。至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销四五百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