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涪陵杂谈] 涪陵一家祖孙三代70多年来一直在做你我都做不到的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查看10712 | 回复0 | 2018-5-9 15:0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一家人都愿意一辈子做好事。在涪陵区白涛街道崇山村9组跳蹬河边住着这样一家人,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祖孙三代都在做同一件事,一件他们认为很小,但是村里人都觉得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们就像免费的渡船一样,将行人背到河对岸,从来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做着一辈子好事。“陆忠余,在家没有?麻烦你背我过河哦!”5月2日中午,涪陵区白涛街道崇山村9组村民杜兴淑站在跳蹬河边,冲着陆忠余家的方向大声呼喊。
“来了!来了!”正在家做饭的陆忠余听到喊声,立即放下锅铲,大步跑到河边。
尽管这个时节跳蹬河水不算深,但是已经淹没了跳蹬。水温偏低,人在水里行走感觉很冰凉,对于已经74岁的杜兴淑而言更是难以忍受。
“我腿脚不好,不敢下河。平时是我儿子、儿媳背我过河,儿子、儿媳不在家时就是陆忠余背我过河。河两岸几个村的人没哪个不晓得陆忠余一家三代都背人过河的事。他们一家人是出了名的好心人!”杜兴淑说。

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陆忠余背附近干完农活的村民过河


跳蹬河水见证跳蹬河是一条小河,由多个溶洞流出的水汇集而成。一年当中水位最低时只有0.2米,水位最高时达4米;枯水季节河床宽度约20米,汛期河床宽度达30多米。
跳蹬河两岸分别住着白涛街道崇山、石门、哨楼和焦石镇瓦窑等行政村的村民,上百年来两岸村民通婚现象普遍。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河上的跳蹬是两岸村民往返于婆家和娘家的重要通道。
上世纪40年代,陆忠余的爷爷将家由山顶搬迁至山底离跳蹬河几十米远的地方,成了附近农户中离河边最近的一户。从那时起,只要行人不敢过河,便向陆家人求助。陆家人总是乐于提供帮助,或搀或背行人过河。久而久之,不敢过河时便找陆家人帮忙,对村民们而言已习以为常。

三年前,陆忠余一家人在白涛街道山窝场镇赶集时,有一名妇女抓拉着他们的手,激动道:“还记得我不?要不是当年你们救我,恐怕我坟头上的草都长得很高了。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夏季是暴雨多发季节,跳蹬河水位变化无常,且水流湍急。由于每两个跳蹬之间的距离宽约0.4米至0.6米,当跳蹬被水淹没且水体浑浊时,行人无法用眼睛判断下一个跳蹬的位置,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踩空掉进河里,因此一般都不敢举步,行人被困在跳蹬上的险情曾多次发生。
“爸爸,忠余!快点出来看!河里有人喊救命!”199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陆忠余的妻子急切的喊叫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陆忠余和其父亲听见喊叫声后,三步并作两步,从家里跑到河边。
当时,一名30多岁的妇女站在河中间,河水已经淹没至她的腰间,上半身在水里摇摇晃晃,随时都有被湍急的河水冲走的可能,情况十分危急。陆忠余和其父亲见状后,立即冲进河里。陆忠余一只手托着背上的妇女,另一只手用木棍试探脚底下的跳蹬。他的父亲则在后面用一只手扶着妇女,另一只手同样用木棍试探着脚底下的跳蹬。
“那是一条人命,假如我们见死不救,良心会一辈子不安的。”陆忠余的父亲陆全海回忆起当年救人的情景。

陆全海(右)在跳蹬河边向儿子陆忠余讲述背人过河的故事



焦石镇瓦窑村4组村民王道淑一提到陆忠余一家人,就满怀感激地说:“他们一家人都心好!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我的儿子过河会面临很多危险,上学的积极性也会下降,别说考上大学,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现在我的儿子一回想起当年读书时的艰辛,都不忘陆家人的恩情。”
王道淑的儿子谢文阳今年33岁,在黔江区某行政单位上班,他一回想起小时候艰辛的上学路,总有一个高大的身影浮现在他的脑海,让他感到一阵阵温暖。
谢文阳从9岁起便到山窝场镇上小学、初中。7年时间里,几乎每一个周末他都要回家。而陆忠余家门前的跳蹬是他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的捷径。
“跳蹬河一遇到下雨天就涨水,水势猛。当时我年纪小,很怕过河。陆(忠余)叔叔总是主动背我过河。我的个头很小,陆叔叔的个头高大,在他的背上,我有一种安全感,再湍急的水,我都不感到害怕。”谢文阳说,“当年我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还要过河,可是我从来没有厌烦上学,除了自己对学习的热爱以外,是陆忠余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支撑。他是我求学路上坚强的后盾!”家风代代相传“我从小就听说陆忠余的爷爷和父亲背人过河。我的外婆家在跳蹬河对面,以前我母亲回娘家时遇到涨水,不敢过跳蹬河,陆忠余的爷爷和父亲就主动背她过河,否则我母亲要绕20多分钟的山路才能过河。”今年60多岁的焦石镇瓦窑村3组村民潘本强说,“陆忠余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依照辈分,他喊我幺叔。几年前,他身体还算硬朗时,有两次在冬天遇到我过河,怕我脱鞋过河感冒了,就主动背我过河。”
陆忠余说,从他记事以来,爷爷、父亲、母亲就背人过河,他们经常说“既然我们住在河边,看见别人过不了河,能帮忙就一定要帮忙,难道眼看着别人走大老远路却因为无法过河又倒回去吗”。“爷爷背不动了,还有我父亲和母亲背,他们都背不动了还有我背!”
同样的动作从此岸到彼岸,从日出到日落在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忠厚、淳朴的陆家祖孙三代究竟将多少行人背过河陆忠余一家人从来没有算过

陆忠余背走亲戚的村民过河


近年来,随着道路基础设施完善和跳蹬河两岸农家机动车辆普及,在枯水季节涉水过河的车辆多了起来。
当车行驶至河床上被陷时,第一求助对象便是陆家人。陆忠余用自己的汽车牵引着被困车辆驶到岸边的公路上,不但自己出油、出力,还特意买了一条拉车的钢绳。近几年,他免费帮忙拉的车辆有20多辆,其中大部分驾驶员都是萍水相逢的路人。
“我把被困车辆拉上来后,有的驾驶员主动给我一二百元钱作酬劳,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有时候我在外面送货一时回不去,被困驾驶员就在岸边等我。大家都是出门人,都会遇到难处。要是我趁机敛财,岂不是很不道义?”陆忠余说。
“以前每逢赶场天,有很多人走跳蹬桥,他们都习惯于找我们家借筒靴,我就专门负责送筒靴。我自己穿一双筒靴,手里提一双,递给岸边等候的人穿上后,我就和他一起走到对岸,然后把筒靴提回来给岸边的下一个人穿。我来来回回走几十趟,等两岸的人都走完后,差不多就过了半天时间。”陆忠余的母亲谢素芬说。
每年春节过河人流量大,陆忠余一家人还会在除夕前从附近搬来一块块大石头铺在河床上,形成一条临时的道路,以便人们在春节期间出行。
“有的人说我们一家人傻,免费背人过河,免费帮人拉车、送靴、铺路,还不求回报。”谢素芬说,“其实在我们心目中,这些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做好事不图回报。假如图回报,那还叫做好事吗?”



陆忠余背村民过河

好人真有好报“我们和陆忠余非亲非故,他却无私地帮助我们。他的忠厚、善良、热心就像一颗种子,早就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对我的成长和性格培养十分有帮助。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像陆叔叔一样,踏实做人,热心奉献。”早年受过陆忠余帮助的谢文阳如是说。
“好人有好报”这是在民间广泛而持久传播的信念在陆忠余身上得到应验

据陆忠余回忆,曾经有两次,他开车在外送货时,车辆轮胎滑到公路边沟里。附近村民一听说是陆忠余的车,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帮忙找石头垫轮胎,一起使劲把车推出边沟。大家同样不图回报。
陆忠余说:“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帮助别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别人也帮助我们。这也算是做好事得回报吧!和谐社会就该是这样的吧!图文来源:涪陵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