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网事
标题:
不服不行!涪陵这位女汉子建的桥,比有些人走的路还多!
[打印本页]
作者:
杜奥银
时间:
2017-5-4 10:11
标题:
不服不行!涪陵这位女汉子建的桥,比有些人走的路还多!
原标题:不服不行!涪陵这位女汉子建的桥,比有些人走的路还多!
简介:石艳红1972年出生于涪陵,1994年进入中交二航局二公司工作,现为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物资部部长。
感言:每次路过自己参与修建的大桥、公路,都很有成就感,希望能一直在工地上干到退休。
初入建筑行业
初入建筑行业
初入建筑行业,四处漂泊
1972年,石艳红出生于涪陵区,大学毕业后进入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最初她只是待在重庆地区项目部,负责仓库管理,材料收发等工作,期间还参与过南滨路、长滨路等工程的建设。
2005年,因为工作能力突出,石艳红被总公司派往各个外地项目部,开始了四海为家的生活。起初,对于这种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她显得不适应。第一年,她离开重庆来到保龙高速公路项目部,项目部设在离云南保山市区两小时车程以外的小山村里,村里交通不便,她几乎一个月才能乘坐项目部的大巴车出村一次,在场镇买些生活用品又匆匆返回。
不过,最大的考验还是想家。“以前在重庆地区项目部时,我每周还能回家一两次,但到了外地,我差不多要一年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在家待一个月又得返回工地。”石艳红说。
从2005年起,石艳红参与了泰州大桥、成渝高铁等项目的建设。
项目部“女汉子”,工作一丝不苟
2014年,石艳红调到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同年升任物资部部长。三年多来,她凡事亲力亲为,从未出过一点差错。“石艳红手下全是‘女兵’,物资部可算是我们项目上的‘娘子军’,而石艳红则是整个项目部的‘女汉子’。”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周明生说。
按照项目部标准,每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标配是7—8个人,但项目部人员吃紧,只给石艳红带领的物资部配备了4名工作人员,其中大部分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虽然人手有限,但工作还是要按时推进,很多时候,石艳红一人要干三个人的活。每月月底是石艳红最忙的时候,她既要给供应商做结算,还要抓紧时间赶制报表,做好一月总结。虽然常常连续一周加班到12点,但她从来没有抱怨,尽心做好每一项工作。
记性好”是项目部同事赞扬她最多的一句话。材料是保障工程运行的关键,每天,货车将钢筋、水泥等材料运至工地后,石艳红都要对着订货单逐一核查,时间久了,对于工程建设所需的上百种钢筋型号、上千种螺丝钉型号,她都能如数家珍。
石艳红的努力也受到项目部乃至总公司领导的肯定。在男性为主的建筑行业,石艳红年年被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推荐为先进个人,成为项目部里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敬业工作,唯愧对家人
每每提及家人,石艳红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愧疚。
去年,女儿即将出国留学,石艳红原本答应女儿请半个月工休假回重庆,陪她购买一些出国用品。不料,项目部突然要求加班,石艳红只请到4天假。“因为工作,我陪伴女儿成长的时间很少,有时想起来,总觉得亏欠了她。”石艳红的声音有些哽噎。但令她欣慰的事,这一次女儿没再责怪她,还发短信叫她放心工作,不要过于担心。那一刻,她突然感觉女儿长大了,懂事了。
这几天,她只要一有空就给远在重庆的父亲聊视频,“听姐姐说,父亲的老年性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了,我真怕他有天认不到我。”石艳红感到悲伤。今年3月,父亲外出散步时走丢了,为了不让远在他乡的石艳红担心,家里人一直没告诉她,直到他们把父亲找回来,石艳红才知道。“那天,姐姐把事情经过告诉我后,我在宿舍哭了一晚上。想到父亲病情这么严重,而我作为女儿却不能陪在他身边,真的太不孝了。”石艳红自责。
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但石艳红从未因此影响工作。石艳红说,每次路过自己参与修建的大桥、公路,她都很有成就感,她希望能一直在工地上干到退休。
郎炜 张森娜 愿以余生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简介:郎炜,1944年出生于重庆,1945年到上海生活,18岁到台湾,后在台湾地区经济部门工作,退休后任诚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监察人。张森娜,郎炜的妻子,1943年出生于重庆黔江,1949年随家人到台湾,现担任国际兰馨交流协会信义分会常务理事。
感言:为家乡的发展由衷骄傲。
他叫郎炜,年轻时几乎跑遍全世界;她叫张森娜,从来不喜欢出门远游。这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结为夫妻后,才知道原来彼此都出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退休后,张槮娜开始跟着丈夫踏上故乡的土地,惊诧于大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俩为祖国的日渐强盛由衷骄傲,希望两岸早日统一,并愿以余生,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重庆出生,见证上海解放
郎炜1944年9月出生于重庆。他的相册里保存着他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那是他和父母合照的一张全家福,拍摄地点就在重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郎炜一家人回到上海。1949年,因为郎炜那时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父亲便把作为家中长子的郎炜留在上海姑姑身边。
郎炜的姑姑那时在上海办教育,他住在姑姑办的学校里。郎炜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海解放那一天,5岁的郎炜一早睡醒起来推开门,看到天空下着大雨,但解放军没有打搅老百姓,睡在马路边上。
“可见解放军军纪严明,绝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年后的郎炜回想起这一幕,直言自己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他感叹道:“为什么国民党会败退台湾,那是人民的选择。”
1962年,郎炜母亲病重,想念大儿子郎炜,父亲郎鲁逊申请郎炜出境到香港。18岁时,郎炜到了香港,并留在香港继续完成高中学业,大学先后在西班牙马德大学及美国纽约大学完成。1975年和父亲等亲人在台湾定居。
精通多门外语,走遍几十个国家
在欧美读书的那几年,郎炜深切感受到外国人对华人的轻视,也深深感受到祖国的逐渐强大对他们这些游子有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郎炜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正好在意大利罗马。一些当地人惊叹地对他说:“中国也能造出原子弹?”听到这些话,郎炜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同时又为祖国感到骄傲。那时候他觉得,一个强大而统一的祖国对每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重要。
到台湾后,郎炜在台湾当时一家最大的报社做编辑。在报社干了两年多,他被派往中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从事经济交流工作,主要为那些国家的小企业进行技术辅导。
郎炜60多岁时退休。工作几十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几十个国家,像洪都拉斯、尼加拉瓜、阿根廷等,他都曾在那里工作过。
结为连理,感叹同为重庆出生的缘分
郎炜的夫人张森娜1943年出生在重庆黔江,后随家人搬到李家花园居住。张森娜的父亲是搞铁路运输的。她2岁多时随父亲工作调动,离开重庆到了锦州,后又从锦州到了北京。
1949年,张森娜全家去往台湾。先到了高雄,后到台北。
张森娜到台湾后,先在小学三年级插班读了一年,后考上女中。她说,那时家里条件一般,父亲所在的交通部门裁员,要养活他们兄弟姐妹5人,父亲为此经常犯愁。
张森娜说,父亲家教很严,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不喜欢打麻将,认为这是玩物丧志,因此不允许子女沾染。
1976年,经妹夫介绍,张森娜与郎炜相识。相识后两人一聊,才知道都是重庆人,直呼有缘分。两人于1981年结婚。结婚后夫妻俩相敬如宾,一起致力于祖国统一、两岸交流。
希望为重庆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岸三通之后,郎炜曾经多次回重庆探亲和旅游。这些年来,重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从1岁时离开重庆,郎炜第一次回来已是1990年。他说,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街上跑的那种一块钱坐一次的面包车,乘客一招手就停,他也坐过。
后来他又回过几次重庆,每一次回来感觉变化都很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感到最神奇的是,轻轨从房子里面通过。还有,朝天门的夜景太漂亮了。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重庆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外国人用两百年才能创造的辉煌。
张森娜说,他们夫妇俩非常关注重庆的发展,每天都要看关于重庆的资讯。在他们心中,天下重庆人是一家。他们夫妇俩将继续为增进两岸的合作交流,为家乡的发展发挥余热。
欢迎光临 涪陵网事 (https://www.fuling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