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网事

标题: 涪陵扛起支撐"一區"輻射帶動"兩群"重大使命 [打印本页]

作者: 廖勤    时间: 2020-5-23 23:30
标题: 涪陵扛起支撐"一區"輻射帶動"兩群"重大使命
兩江福地 神奇涪陵 攝/楊潤渝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走深走實的重大行動和國家戰略,是重慶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主城都市區發展的新要求,為21個區進行了定位導向,其中,涪陵被賦予了建設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的重任。
  新機遇、新使命,就要有新擔當。在這“千帆競流”的發展浪潮中,涪陵區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著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開放創新中心、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不斷增強區域性公共服務輻射功能,奮力扛起了支撐“一區”、輻射帶動“兩群”的重大使命。
  暢通道 建樞紐
  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涪陵位於主城都市區東部,因長江和三峽庫區與渝東北城鎮群緊密相連,因烏江和武陵山區與渝東南城鎮群唇齒相依,區位十分獨特。正因為如此,涪陵成為主城都市區東向唯一的重要戰略支點。
  “要成為一個支點,起到支撐‘一區’、輻射帶動‘兩群’的作用,首先就離不開交通互聯互通這一基礎要件。”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涪陵區正加強謀劃,著力暢通道、建樞紐,在“通”上求突破,在“快”上下功夫,在“聯”上做文章,加快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努力變節點城市為樞紐城市。
  “首先是要在通道上求突破,加快打通東南西北四向通道,全面加強與川渝鄂黔湘的樞紐城市、節點城市、鄰近城市戰略合作。”該負責人表示,目前,一大批事關涪陵長遠發展的重大交通項目已得到支持,東南西北四向大通道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東向大通道方面,渝萬(州)高鐵項目可研即將審批,渝武(漢)高鐵涪陵至宜昌段已開展設計招標﹔沿江貨運鐵路、沿江高速北線、白濤至豐都三合高速公路納入上位規劃。
  南向大通道方面,渝懷二線涪陵至秀山段、梓裡至白濤高速公路即將建成通車,渝萬高鐵支線涪陵至武隆段,已啟動研究論証﹔涪陵至柳州鐵路進入預可研階段﹔江東經白濤至白馬高速啟動研究論証﹔武隆平橋至涪陵大順高速納入全市高速公路網規劃,已完成可研初稿。
  西向大通道方面,南川經涪陵至兩江新區高速公路即將建成通車,石渝高速涪陵至巴南段擴能加寬工程、南岸迎龍經龍潭至梓裡高速納入全市高速公路網規劃﹔涪陵龍頭港至兩江新區快速路進入勘察設計階段﹔正加快推進重慶至涪陵市域鐵路前期工作等。
  北向通道方面,廣安至涪陵貨運鐵路已完成預可研編制,涪陵至墊江高速啟動研究論証。另外,在加強內部循環方面,鵝頸關至涪陵西快速將在年內建成通車,馬武至龍潭一級公路將在明年上半年全線通車﹔涪陵繞城高速全段開展前期工作,新增3座長江大橋納入《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龍頭港互通至龍橋快速通道、南沱至羅雲快速通道等項目已完成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等。
  “這些項目對涪陵暢通與重慶主城區、渝東南、渝東北快速聯接具有重要作用。”該負責人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項目落地或建成,涪陵四向通道通行效率將大幅提升,經涪陵前往主城都市區中心城區或“兩群”將更加快捷,主城都市區“一日生活圈”“一小時通勤圈”將成為現實。
  以今年即將啟動的兩江新區至涪陵區快速通道為例,該項目總投資約170億元,是重慶主城連接涪陵、規劃的唯一城市快速路。該項目西起於兩江新區快速路六橫線與三環高速互通立交,向東穿越明月山,於洛磧鎮處依次跨越渝利鐵路、渝萬鐵路和長江,最終止於涪陵區龍頭港。線路全長約44.5公裡,主線雙向六車道。
  其建成后,以江北機場為起點、涪陵老城區為終點,兩地距離可縮短為85.5公裡,比通過沿江高速經繞城高速、長涪高速經滬渝高速到達分別縮短約30公裡、31公裡。
  僅僅擁有通道還不夠,如果不能成為一個樞紐,那麼就無法肩負起支點的重任。為此,涪陵區還著力在“樞紐”上做文章。
  未來,涪陵將依托龍頭港,加強與果園港、萬州港的合作,加快推動鐵路進港區,大力發展鐵公水多式聯運,與內陸城市共建無水港,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常態化開行涪陵至廣西欽州鐵海聯運班列,共同打造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國際航運物流樞紐。
  同時,圍繞涪陵北站客運樞紐,在引入渝萬高鐵、渝武高鐵、渝萬高鐵支線涪陵至武隆段基礎上,向北爭取廣涪城際鐵路主線經過涪陵,構建川東地區通往粵港大灣區、海西新區的快速通道。爭取重慶東站至涪陵江南市域鐵路,並利用渝利鐵路開通公交化列車,實現與重慶中心城區的高頻次、低成本快速通達,提升對周邊區縣的輻射能力。
  最終,建成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以大樞紐帶動大物流、培育大產業、建設大城市,為涪陵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奠定基礎。
  強產業 筑根基
  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
  產業是一個地方發展的根基。對建設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的涪陵來說,產業的發展更是重中之重,不僅要為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還要發揮對“兩群”的輻射帶動作用,這必然要求涪陵產業發展要做大做強,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為此,歷來是重慶工業重鎮的涪陵,已是智珠在握、胸有成竹。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涪陵未來產業發展的路徑已經明確,將結合已有基礎,緊盯未來方向,堅持做長長板、補鏈成群,推動產業邁上中高端,提升核心競爭力,建設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
  其中第一招就是持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集中培育五大支柱產業,每個支柱產業培育2-3個百億級骨干企業,培育2-3個500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材料、食品醫藥產業集群和國家級頁岩氣示范區,力爭未來3年再造一個千億工業。
  說這樣的話,涪陵有底氣。去年,涪陵完成規上產值1589.9億元,增長11.6%﹔工業投資175.2億元,增長13.3%﹔工業稅收72.9億元,增長21.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9.7%,快於全市3.5個百分點,總量493億元,排名重慶區縣第一,已形成了新材料、食品醫藥、清潔能源、裝備制造、信息技術五大支柱產業。
  在這一雄厚的工業基礎上,涪陵開始精准化的補鏈成群,持續壯大優勢產業。前段時間,針對上有蓬威石化年產60萬噸PTA,下有使用聚酯產品的食品包裝及紡織企業的現狀,涪陵著力引進PET(聚酯)項目打通產業鏈中間環節。借助浙江省對口支援涪陵區的平台,引入了行業領先企業浙江正凱集團。
  今年初,由浙江正凱集團投資建設的重慶萬凱一期年產60萬噸食品級PET高分子新材料項目建成投產,使涪陵成為全球單套產能最大的食品級PET高分子生產基地,不僅填補了西部市場產能空白,還帶動了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打通本地石化產業鏈,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成為涪陵補鏈成群、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又一個縮影。
  在對現有產業的提質增效方面,涪陵也沒有放鬆,堅持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持續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在“點”上抓單台設備改造、推動企業“機器換人”,在“線”上抓生產線升級、裝備成套自動化數字化生產線,在“面”上抓系統集成、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不斷推動老企業跟上步伐,煥發新生。
  目前,涪陵區已成功創建市級智能工廠4個、數字化車間20個,數量居全市首位。未來,涪陵將力爭使每個規上工業企業都有數字化生產線,重點龍頭企業至少有一個智能工廠或數字化車間,建成一批智慧工廠和智慧園區,成為全市先進制造業的示范基地之一。
  除了繼續推動五大支柱產業發展外,涪陵還將著力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涪陵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涪陵將依托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站前經濟,利用渝萬高鐵、渝武高鐵、渝利鐵路匯聚涪陵北站,抓好泛高鐵區域聯動發展,促進服務業集聚發展、提檔升級,做活樓宇經濟、互聯網經濟、總部經濟。大力發展臨港經濟,推動涪陵港與涪陵綜保區、高新區協同發展,高水平發展港口物流、港航服務、臨港產業,打造臨港經濟區,推動實現“以港興城”“港城共融”。
  同時,搶抓新基建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依托華為(涪陵)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加快培育工業互聯網平台,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建設企業級雲平台和產業鏈協同平台,推動商貿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強化數據資源應用,打造區域性大數據中心。
  “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未來涪陵將成為重慶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為支撐‘一區’產業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兩群’產業協同發展起到重要的支點作用。”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說。
  提能級 拓空間
  建設百萬人口現代化城市
  推進主城都市區發展,有利於提升人口和經濟承載力,在更廣范圍內配置資源,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延伸輻射半徑,擴大輻射范圍,為建設產業升級引領區、科技創新策源地、改革開放試驗田、高品質生活宜居區奠定基礎。
  涪陵作為主城都市區的重要戰略支點城市,要發揮支點作用,就必須加快“擴容提品質”的步伐,成為一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一方面支撐主城都市區發展,共同構建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另一方面發揮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兩群”共同發展。
  為此,涪陵提出,加快建設100萬城市人口的現代化城市,主動承接主城區功能疏解和“兩群”人口轉移。
  “基於這一目標,我們正加快編制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涪陵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聚焦於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三個方面,涪陵正加快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動涪陵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緊密銜接,積極爭取擴大建設用地保障,為未來城市人口集聚和產業拓展備足空間,切實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與之同步的是,涪陵加快了城市能級和品質的提升步伐,在共建共享上下功夫,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鞏固提升以“兩線三片一城”為重點的城市核心組團。其中,新城區突出功能完善、形象凸顯,高品質打造城市中軸線,加速集聚人氣、商氣,建成涪陵高端產業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對外開放門戶和創新開放中心﹔老城區則突出有機更新、品質提升,增強文化內涵、歷史底蘊,進一步提升宜居宜業宜游功能,打造城市高品質生活服務中心。並促進產城景融合發展,推動城周山體綠化“彩化”,精心打造北山等城市組團。
  去年,涪陵鵝頸關的涪南路建設在涪陵當地群眾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家紛紛感嘆:“涪陵江南城區終於有了一段雙向八車道的迎賓路,不僅看上去很大氣,開車也很舒服。”這不過是涪陵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一個縮影。
  2019年是涪陵區城市提升的攻堅之年,涪陵區共建成城市道路約8.9公裡,實施2座立交橋,涪南路(鵝頸關隧道至鵝頸關立交)綜合改造工程基本建成,對外交通進一步改善﹔涪豐北線一期、烏江大橋西橋頭立交一期完工投用,組團間交通聯系將更加緊密﹔通江路、插旗支路一期完工投用,高天路一期基本建成,站前大道二期、鶴鳳大道二期等項目加快建設,烏江一路開工建設,使組團內部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
  涪陵區還大力提升城市品質。兩江四岸是涪陵的城市客廳,是集中體現涪陵城市顏值、氣質的特色窗口。為讓市民更好欣賞城市風光,領略烏江、長江兩江交匯的壯麗美景,打造開放共享的濱江公共空間,營造便捷共享的濱江游憩帶,涪陵區在與江南錦繡洲廣場隔江對望的江東組團最佳地塊、黔水澄清的最佳觀景位置建設了一座大型市政廣場。2019年底,涪陵新的“打卡”地——兩江文化廣場正式建成投用。
  涪陵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也在穩步提升,加快了區域性教育高地和醫療衛生中心建設。去年,青少年活動中心裝修完成投用、長江師院三區工程完工、公共衛生服務中心裝修完成陸續投用。開展了合作辦學、合作辦醫,打造“名校+”聯合體、品牌醫聯體,建設特色職業教育基地,提升與先進發達地區合作水平。
  “通過優質的生態環境、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務、空間品質吸引人才,吸引企業,創造繁榮,正引領涪陵從城鎮化‘上半場’追求效率、追求速度,轉向‘下半場’以業興城和以城興業並重。”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涪陵區累計實施城市道路、公共空間、公共配套和重點開發等項目92個,完成投資97.8億元,城市品質顏值不斷提升。
  下一步,涪陵將進一步加快“擴容提品質”步伐,將涪陵建設成為百萬人口現代化城市,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網絡化城市群的協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促開放 抓創新
  打造“經濟圈”開放創新中心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以大開發促進大開放,加快提升開放區位、拓展開放空間,助力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全面開放新格局,打造重慶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支點。
  作為主城都市區東向支點的涪陵,則是重慶主城都市區對外開放戰略支點的重要部分和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對外開放水平直接影響著主城都市區開放水平和“兩群”對外開放程度。
  為此,在打造主城都市區東向重要戰略支點的過程中,涪陵將對外開放作為重中之重,緊扣區域開放創新中心定位,全力促進開放平台升級優化、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加快對外開放方面,我們首先做的就是建好用好開放平台。”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涪陵正高起點建設涪陵綜保區,大力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服務等業態,加強與重慶自貿區協同聯動,與其他保稅區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加快推動“中國榨菜城”建設,發揮好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榨菜)的帶動作用﹔高規格打造國家水運開放口岸,加快涪陵港服務貿易、中轉業務以及期貨交割倉庫等功能建設等。
  去年底,三峽庫區腹地首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重慶涪陵綜合保稅區(一期)順利通過國家海關總署驗收,標志著涪陵綜合保稅區正式進入封關運營新階段。
  截至目前,涪陵綜合保稅區已簽約引進項目14個,協議總投資約118億元,預計實現年營業收入約36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值約75億美元,涵蓋了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貿易三大業態,初步形成了以聚豪食品調味品生產、重慶中寶生物植物提取等項目為主的食品醫藥加工產業集群。
  未來,涪陵區將著力構建起“1+3+5+X”(1個國家水運開放口岸,3個核心開放平台,5個開放主戰場,一批骨干開放產業和重點開放企業)開放發展新格局,推動涪陵加快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形成主城都市區東向開放支點。
  在抓好開放的同時,涪陵不斷積聚創新要素。高標准建設國家高新區,著力打造科技創新中心、環長江師范學院創新創業生態圈等平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開展重點產業集群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研發攻關,實施“百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千家”科技型企業助推計劃,加快構建“一個支柱產業一個創新中心,一個骨干企業一個研發平台”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成為主城都市區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
  作為國內最悠久的汽車發動機進排氣門產品制造商,如今每年從三愛海陵數字化車間走向世界各地的進排氣門產品達2.2億隻,但在其車間裡你卻幾乎看不到人影,隻有井然有序的生產線全速運行,各類自動化設備的靈活運轉,這一切依靠的就是智能化和創新。
  除了推動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外,涪陵更著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位於涪陵高新區的互愛科技產業園,以智能科技為引領的產業正在加速集聚,這個“互聯網+產業”新孵化平台,一期已入駐文化、游戲、區塊鏈、互聯網等領域的企業55家,自2017年10月開園運營至今,營業收入超8.2億元。
  “二期建設完成后,我們將再引進互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領域的優質企業,將企業數量增至100家,將帶來超1000人的行業人才,助推本土智能產業孵化,逐步形成集群發展新模式。”該負責人表示。
  優生態 強本底
  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
  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涪陵擁有獨特的山水自然稟賦,保護好生態環境、筑牢綠色本底,將為涪陵高質量發展、集聚人口等提供支撐,已然成為涪陵建設重要戰略支點城市的必選項。
  涪陵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涪陵將堅持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認真做好構筑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一方面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積極融入長江、烏江生態廊道建設,深度參與三峽庫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和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合作共建流域聯席會商和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確保長江、烏江涪陵段水質保持優良,城區空氣優良天數保持在310天以上。
  去年底,中化涪陵化工南岸浦廠區全面停產曾在全市引起了轟動。這個位於長江邊上、始建於1966年的企業,由一個地方小化肥廠逐漸發展壯大為化肥生產能力150萬噸的國家重點磷復肥骨干企業,生產規模居國內磷肥生產企業前十強,2018年工業總產值約23億元,利稅7559萬元。
  然而,為了保護好長江兩岸生態環境,加快綠色發展步伐,涪陵仍然決定對這個擁有53年歷史、曾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最終環保技改搬遷,消除環保風險,踐行中央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部署。
  一組數據足以看出涪陵加快生態建設的決心。2019年,涪陵區拒絕引進污染重的項目11個﹔累計關閉非法和老舊碼頭25座﹔投入5000萬元關閉禁養區養殖場634家﹔關閉規模15萬頭生豬當量﹔全面取締中小型水庫肥水養魚﹔近3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7平方公裡。
  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涪陵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積極創建國家級、市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加快構建以榨菜、中藥材為主導的“2+X”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體系,提檔升級文化旅游產業。
  “花經濟”“花品牌”“花文化”是涪陵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重慶高山第一花鄉、林下花園、大木花谷”享譽全國。其中,繡球花作為涪陵重點打造的“花卉王牌”,現有繡球花原生品種4個、育種及展示基地3個、城市濱江及山體花園多帶遍種,擁有國內最大的繡球花主題花園。
  5月15日,在涪陵北山公園,以“繡球花兒開·情定武陵山”為主題的首屆重慶涪陵繡球花節拉開序幕。涪陵區委書記以花為媒,在繡球花公園為涪陵產品代言,現場直播帶貨,並推介涪陵優秀文旅資源,展示了涪陵“大山大水、大開大合、大收大藏”的人文底蘊和壯美風景,成為涪陵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業“接二連三”的最新努力。
  涪陵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涪陵將深入挖掘白鶴梁題刻、北山點易園、816工程等歷史、人文、科學價值,持續推動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力創建中國水文博物館,啟動建設巴王陵遺址博物館,高水准建設武陵山旅游區、北山旅游區,高品質打造816小鎮、美心紅酒小鎮、大順簡約山居,積極共建“大三峽、大武陵”黃金旅游環線,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在開放和交流中推動涪陵文旅“借船出海”。
  趙童 劉玉珮 圖片除署名外由涪陵區委宣傳部提供






欢迎光临 涪陵网事 (https://www.fuling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